博客年龄:18年0个月
访问:?
文章:469篇

个人描述

张先隆: 钟情心理学,受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思想启蒙,上穷碧落下黄泉,对意识、意象、情绪、情结等心理现象探究深刻,曾做心理学纸质笔记近百本,花去大量精力,但还是深感人脑中的意识如此不可捉摸,后惊回首,于实践中发现了美国华生、斯金纳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较为实用,对不只理会大脑在心理过程中间环节 黑箱作业、而认为环境决定行为、突出动机的变量关系理念,更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图式理论影响,于是,离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多年纠缠,而走向以大脑结构为实体的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三学方向的研究道路。但心理学研究中的厚积薄发,使我对催眠这一现象与佛心禅性研究和应用更上一层楼,歪打正着使我成了中国当代能真正掌握催眠原理和催眠精髓的少数催眠师之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号:07120000082001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评作者。擅长情感咨询、学生心理咨询、家庭教育辅导和催眠咨询。有10多年的高中教师经历,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催眠实践。很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本人工作责任性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柔和、细腻、有亲和力,对人有一份自然流淌的朴实的爱心,有一份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使命感。系芜湖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会员,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 芜湖市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 1985年在《芜湖日报》副刊发表诗歌处女作《小楼!小楼》至今,曾在《短篇小说》杂志、《杂文报》、《中国人大》、《珠海特区报》、《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阅读与写作》、《中学课程辅导》、《初中生必读》、《大江晚报》、《人民民主报》等发表小说散文各种作品二百余篇,并在光明网、新浪网、红网、大江网等多家网站发表时评若干篇,其《教师聘任制为什么变味?》反响突出。在辅导学生写作上成绩显著,《北戴河没有海》获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一等奖,陆续辅导多名学生曾在市以上报刊发表习作60多篇,作者和指导老师收到全国各地学生来信数百封,《作文》月刊曾在封二对其辅导成绩专门介绍。联系方式QQ:335490522 催眠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强迫性重复

2019-09-08 22:38 阅读(?)评论(0)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位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比如,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            

           强迫性重复都是在无意识中去完成的,我们现实生活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无意识重复。而重复的目的就是潜意识里想去修正,想去改变原来的那个不堪的结局。

  比如有的人受不了母亲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控制的太太,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独立自主的权利。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保护自己,长大后还是嫁了一个身上带着自己所熟悉的有着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男人,潜意识中希望凭自己的努力,使这个懦弱的男人变得坚强,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有的人从小生活在酒鬼的父亲或母亲的阴影里,饱受着酒疯子的狂暴与肮脏,但长大后哪怕是多次婚姻也终究找的是酒鬼,也未能使酒鬼能多给自己一份爱。有的生活在家暴的环境里,从小就被虐待,变得胆小、孤独,长大后要么自己变成一个施暴者,要么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即或不会暴力相向,但在生活中她也要教会对方对自己暴力相加,以印证自己原来对命运的预测:我就是这样的不幸,遇上暴力的他这就是命运。

  看起来这些人都是命运使然,其实他们是在无意识中想去重复那样的生活,重新去体验被创伤时的情感,想要借场景的再现而改变当年自己的无助,找回失去的爱。但现实却是每一次重复都加深了原来创伤的痕迹, 让人痛苦不已。

  究竟要如何才能阻断这样的强迫性重复呢?

  要走出创伤,不再强迫性重复,就要在经历伤痛后学着去哀伤,只有接受了小时候的丧失,对这些丧失进行哀悼,接受了悲剧确实发生了,深入的去体会,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这样才不会去强迫性地重复悲剧。

  俗话说:学会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不幸就重复不幸;学会快乐就重复快乐,学会敌视就重复敌视。我们要学习营建幸福、快乐、信任的生活,且对孩子播撒这样的种子, 那阻断强迫性的重复就有了希望,改变命运的新生活才能开启。

  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在多年的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指人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后,就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制造类似的情境,以致不断地体验同样的痛苦。 

   人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一方面会把那个事件给压抑到潜意识里,就好像遗忘了一样;另一方面,又矛盾地希望通过不断重演相似的事,把早已忘怀的、被压抑的事情回想起来。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中反复提到由创伤事件造成的潜意识的压抑对个体人格和行为有非常负面的影响;现代科学也证明了某件事情的记忆可以被遗忘,但由那件事情引起的情绪却不会跟着消失,而且想不起来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痛苦,反而会使人更痛苦。因此这种“想起来”的欲望,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救的本能。

 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求熟悉感,因为熟悉可以带来一致感,使一切符合他已存在的对事物的理解,对自己的认知,及他和外界互动的模式。一个童年受虐的人,在他的经验里,他就是个受虐者的角色,尽管由此带来的体验是痛苦的,可这却是熟悉的,符合自我认知的。而“被善待”对于他来说则是不熟悉的,超出了他的经验,是他难以理解的。 

 人希望能在某一次的重复中,改变当初的结局,以获得救赎。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曾为过去某件很在意却失败了的事情,比如一场考试、一次恋爱,而耿耿于怀?是否会想,再重来一遍就好了,再重来一遍,我一定能解决当初没能解决的那个问题,一定不会在当初绊倒我的地方再一次被绊倒?重复的关键就在于,当初被绊倒的那个地方。只有解决它,才能解开心结。所

 女孩潜意识里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影响了,导致咨询师连续犯了两次“错误”。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童年期的家庭关系决定的。或者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的性格,这一性格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它好像是造物主算计人类的一个诡计:你一生是什么样子,早就被计划好了,不管你做出多大努力,都改变不了这个计划。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的奋斗,就显得十分可笑甚至可悲。但是,就像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一样,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仔细思考命运,会发现它也并非那么神秘。如果我们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性格,那我们的命运也可以是另一样子。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一位被童年经历或者命运限定的女孩是怎样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童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的底色一样,要修改真是谈何容易。

所谓“命运”,就是强迫性重复  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这句话,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警言之一。但之所以最常听到,正是因为,这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模式。某种意义上,这种无意识的强迫性的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而我们所说的不幸的人,大多数时候就是不断地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最后修改于 2019-09-09 16:44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什么是禅? 下一篇:什么是着相?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