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1个月
访问:?
文章:469篇

个人描述

张先隆: 钟情心理学,受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思想启蒙,上穷碧落下黄泉,对意识、意象、情绪、情结等心理现象探究深刻,曾做心理学纸质笔记近百本,花去大量精力,但还是深感人脑中的意识如此不可捉摸,后惊回首,于实践中发现了美国华生、斯金纳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较为实用,对不只理会大脑在心理过程中间环节 黑箱作业、而认为环境决定行为、突出动机的变量关系理念,更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图式理论影响,于是,离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多年纠缠,而走向以大脑结构为实体的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三学方向的研究道路。但心理学研究中的厚积薄发,使我对催眠这一现象与佛心禅性研究和应用更上一层楼,歪打正着使我成了中国当代能真正掌握催眠原理和催眠精髓的少数催眠师之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号:07120000082001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评作者。擅长情感咨询、学生心理咨询、家庭教育辅导和催眠咨询。有10多年的高中教师经历,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催眠实践。很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本人工作责任性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柔和、细腻、有亲和力,对人有一份自然流淌的朴实的爱心,有一份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使命感。系芜湖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会员,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 芜湖市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 1985年在《芜湖日报》副刊发表诗歌处女作《小楼!小楼》至今,曾在《短篇小说》杂志、《杂文报》、《中国人大》、《珠海特区报》、《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阅读与写作》、《中学课程辅导》、《初中生必读》、《大江晚报》、《人民民主报》等发表小说散文各种作品二百余篇,并在光明网、新浪网、红网、大江网等多家网站发表时评若干篇,其《教师聘任制为什么变味?》反响突出。在辅导学生写作上成绩显著,《北戴河没有海》获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一等奖,陆续辅导多名学生曾在市以上报刊发表习作60多篇,作者和指导老师收到全国各地学生来信数百封,《作文》月刊曾在封二对其辅导成绩专门介绍。联系方式QQ:335490522 催眠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俄狄浦斯现象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2013-06-20 00:19 阅读(?)评论(0)

 俄狄浦斯现象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它我们得以理解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人格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Oedipus 情节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主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知自己内心在形成认同的过程中,关于三人关系带来的各种矛盾的经验。Oedipus期指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可能在一生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Oedipus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可能一直在那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对俄狄浦斯期三角冲突的分析可以作为区分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指征。

 

 Oedipus概念和演变

 

1, Freud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孩子---母亲—父亲 的三人三角关系

 

    1897年,Freud 在给Flies的信中,第一次提到Oedipus情节这个概念。当时是Freud在父亲逝世之后,他做了许多关于自己与父亲的梦。在分析自己的这些梦的时候,他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原来跟父亲之间还有这么多的爱、竞争、和敌意。由此而联想到了希腊的神话Oedipus 王的故事。

    Oedipus 王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自己的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仆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仆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在荒野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路人发现并送给他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底比斯国家遭到了怪兽斯芬克斯的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国人。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Freud 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到3-6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将其赶走甚至让其死去的愿望。但是父母双方是一对夫妻,又都是他所需要的重要的人。这就构成了孩子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婴儿阶段,孩子主要面临的是与母亲的两人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渴望”、 ‘抑制’及“爱恨交织” 的感觉,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在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是渴望的,但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母亲带来的诱惑。对于父亲是攻击和排斥的,但同时又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和报复(被阉割),并进一步产生内疚感。

    父母对孩子Oedipus情节的处理和涵容是非常重要的:母亲一方面要能够享受儿子对她的迷恋,同时又不能出现诱惑性的行为。父亲应该平静的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必感觉被威胁,并随时准备好做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他的攻击渴求和贬抑。父亲作为儿子认同的对象,使得他逐渐接受父母本是夫妻,自己无法第三者插足。自己需要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方式一样,走自己成长的路,成为一个男人,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所爱的女人。

 

2,  Klein :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孩子—母亲---缺额的父亲,两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

 

    不同于Freud 对成年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Klein对儿童做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

    Klein 将俄底浦斯期推前至1岁。她认为婴儿的主要焦虑来自于被消灭的几近崩溃的威胁,因此婴儿企图籍由分裂及投射,重新组织这些经验。婴儿将不好的经验分裂掉,并将之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客体,这个被投射的客体被认为具有迫害性及危险性,会威胁到好的经验。为了保护好的经验,婴儿把好的经验投射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将该客体理想化。

    婴儿与母亲的分离象征着父亲的存在,婴儿因着分离而激起的攻击幻想,被投射到父亲身上。这个说法可以说明为何在Oedipus情结中,对父亲的幻想通常是惩罚的、贬抑的。这个形象和现实的父亲形象比起来是有一段距离的。

    Klein 将此情况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而非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这种前俄狄浦斯期(Pre-Oedipus stage)的关系特点,不同于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6岁)的完整的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仍有一个三角关系的存在,他们分别是自己--好的客体--坏的客体,可是在他内心体验到的这两个部分的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

    克莱因学派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所建构的儿童发展心理的两个位置: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PSP)和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DP),这是一先一后的两个心理发展阶段。对Klein 来说,Oedipus发展阶段的协调过程,与孩子从PSP---成熟到DP是有关的。在DP中,孩子必须将好的和坏的经验分离开来,直到小孩子有能力看到好与坏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而感到罪疚和沮丧。

若要从内心的Oedipus 情景中得以解脱,小孩需要学习接纳自己会暂时被排除在父母的“两人关系”之外,并允许父母在一起,同时忍受“他们在一起行好事”的幻想。

 

3.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以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4,  Lacan:把Oedipus现象看作一种理解内心三角关系的隐喻。

 

    Lacan提醒我们最好将Freud的此种看法视为一种隐喻,而非科学事实。我们只是籍由Freud所给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内涵,来理解内在心理结构的知觉要素。但描述此现象并不意味着接受。

    Lacan 认为发展的危机大概出现在小孩两岁左右,亦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时候。“父亲的名字”(相对母性或领先的名字)出现时。Pre-Oedipus 期最原始的结合-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就被破坏了。

    小孩最开始的自我经验来自于镜中所呈现的完美影象。我们可以用我看见了自己(I seeing me )一词来了解“镜映阶段”,因此,自我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 须籍由第三者(父亲)来完成。它位于母婴配对之外,除了提供幼儿一个新的观点外,也创造了三角关系,次三角关系可能会带来嫉妒和被排斥的感觉,但同时也创造了行动自由化和抽象思考的可能。

    Lacan 的镜映时期指的是父亲介入了母亲与婴儿之间充满幸福的pre-Oedipus生活,因此孤立感和自我隔离感也就此展开,但婴儿也开始能以第三者的立场(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

 

小结:

    俄狄浦斯阶段(Oedipus stage )是心理发展过程“两人阶段”(pre- Oedipus Stage)的下一个阶段,三人阶段。Oedipus情节是一种重要的内心关系的现象—---三角关系。个人经验里关于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与分离的主题、或相似与差异的主题,都会被投射到三人关系中的父、母和小孩的关系里。

    孩子学习如何籍由亲近父母,而能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他们也学着如何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而不会觉得被排拒;学习如何容忍嫉妒,而不会觉得被它所吞没,或用它来毁灭他人。

    三人关系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 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人有性和情的流动的内容。二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在此状态下体验和表达的情感是分裂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动和脾气,以及盲目的兴奋的爱。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