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1个月
访问:?
文章:469篇

个人描述

张先隆: 钟情心理学,受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西方心理学家的思想启蒙,上穷碧落下黄泉,对意识、意象、情绪、情结等心理现象探究深刻,曾做心理学纸质笔记近百本,花去大量精力,但还是深感人脑中的意识如此不可捉摸,后惊回首,于实践中发现了美国华生、斯金纳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较为实用,对不只理会大脑在心理过程中间环节 黑箱作业、而认为环境决定行为、突出动机的变量关系理念,更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图式理论影响,于是,离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多年纠缠,而走向以大脑结构为实体的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三学方向的研究道路。但心理学研究中的厚积薄发,使我对催眠这一现象与佛心禅性研究和应用更上一层楼,歪打正着使我成了中国当代能真正掌握催眠原理和催眠精髓的少数催眠师之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号:07120000082001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评作者。擅长情感咨询、学生心理咨询、家庭教育辅导和催眠咨询。有10多年的高中教师经历,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催眠实践。很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本人工作责任性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柔和、细腻、有亲和力,对人有一份自然流淌的朴实的爱心,有一份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使命感。系芜湖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会员,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 芜湖市心理学会会员, 安徽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 1985年在《芜湖日报》副刊发表诗歌处女作《小楼!小楼》至今,曾在《短篇小说》杂志、《杂文报》、《中国人大》、《珠海特区报》、《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阅读与写作》、《中学课程辅导》、《初中生必读》、《大江晚报》、《人民民主报》等发表小说散文各种作品二百余篇,并在光明网、新浪网、红网、大江网等多家网站发表时评若干篇,其《教师聘任制为什么变味?》反响突出。在辅导学生写作上成绩显著,《北戴河没有海》获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一等奖,陆续辅导多名学生曾在市以上报刊发表习作60多篇,作者和指导老师收到全国各地学生来信数百封,《作文》月刊曾在封二对其辅导成绩专门介绍。联系方式QQ:335490522 催眠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观

2013-06-21 21:08 阅读(?)评论(0)

精神分析理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结构单位是什么呢?在理论发展的早期意识的层次概念被用作精神分析思想的核心。弗洛依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成就莫过于对精神生活中无意识成分的发现。”

   经典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结构或心理结构的观点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注重意识的层次,后来又注重自我本我和超我,此外还使用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重要的概念。

  最终,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或心理结构)观是机能性的结构观,是成分及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类心理机能的结构观。而不是后来人格研究中对心理特征的那种标签式的结构观。

意识的层次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生活能够以我们对现象觉知的级别进行描述:意识与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前意识与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无意识则与我们没有觉察到的现象有关,并且也不可能觉察到除非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

  虽然弗洛依德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无意识的重要性,但他是第一个对无识生活进行细致研究并且强调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通过对诸 如梦,说漏嘴,神经症,精神异常,艺术作品以及宗教仪式等现象的分析,弗洛依德试图理解无意识的本质。

  他发现,在精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无意识是不合逻辑的(相互对立的现象能够代表同一事件),没有时间观念(不同时期的事物可能并存),也没有空间观念(不存在各种尺寸和距离关系,因而大东西可以和小东西相配,相距很远的地方也能放到一起)。这让人想起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新生婴儿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模糊的嗡嗡作响的混乱。

  无意识中存在着的现象是流动的而且有可塑性的,在我们理性而清醒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在梦中以及在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表现中,无意识的工作方式就变得非常清晰。在我们所看到这个符号世界里,许多想法可能被浓缩为一个单字,任何东西的某个部分可能代表许多事件。透过符号象征化的过程男人的阴茎能够被一条蛇或是一个鼻子所代表,女人则以教堂和船只来代表,而独断的母亲以章鱼来代表。

  透过这种过程,就允许我们把写作想象成一种性活动——笔是男性器官,而纸就是接受着从快速上下移动的笔中流出的墨水(精液)的女人。在《The Book of the It》一书中,格罗得克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无意识工作方式,下面是他自己生活中一个关于无意识功能的例子:

  我不能回忆起她(我的护士)的样子。除了知道她的名字叫柏莎之外我不知道什么,这是个美丽的名字。但我记得她离开的那天。她给了我一个三芬尼的铜币作为分别礼物……自从那天之后,我就一直被数字三所纠缠。像三位一体,三角形,三国联盟这些词,都会传递些非常不好的感受给我。并且不仅仅是这类词,就连有关的想法也一样。是的,围绕这些的整个复杂观念是由一个任性小孩建立起来的。由于这个原因,圣灵,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个,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怀疑我了,三角学是的在学校最头痛的科目……是的,三是我的不吉数字。  无意识从未被直接观察到过。那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无意识的概念呢?让我们从弗洛依德的临床观察开始来考察也许能支持无意识概念的证据的范围。弗洛依德在观察了催眠现象之后意识到了无意识的重要性。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能够回忆起先前不能回忆的事情。在并不清醒地知道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催眠后的暗示下照着暗示去做。

  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会确信他们所做的是出于自愿,与别人的暗示无关。当弗洛依德抛弃催眠技术而继续他的治疗工作时,他发现时常会有病人变得能够觉察到先前并没有觉察的记忆和愿望。通常,这种发现会被与难以名状的情感联系起来。能够看到某个病人突然体验到巨大的焦虑,歇斯底里的痛哭,或者是当他们回忆起某件已经忘记了的事时突然发怒或者是与被禁止的感受相互接触,这此都是一种有力的临床观察。这样的使弗洛依德认为无意识所包含的记忆和愿望不仅仅是当前所意识的那部分也包括被有意地埋藏在无意识中的那一部分。

  那实验的证据是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考察关于无意识知觉或没有觉察到的知觉(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的证据,即“脑对刺激作出反应而思想仍保持顾若罔闻”(狄克逊,1981,第17页)人们能否“知道”那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呢?有可观的研究事实证明这是事实。比如说,人们能够对他们不能报告是否听到的声音建立情绪反应的条件反射,另外人们可能会被进入一只耳朵却又不能报告是否听到的信息所影响,因为他们在注意进入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也许想要理解这些可能看起来象是神秘过程的说法,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描述一个有关研究的片断。这个研究看起来好象是潜意识剌激研究领域的一个部分,也好象是对处于低于觉察水平的剌激登记的研究。

  人们能够知觉并且能够被那些他们没有觉察到并不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剌激所影响的事实说明,这与心理动力或动机力量有关。有证据表明这些是事实吗?有两个相关的研究线索值得注意。第一个称为知觉防御,也就是个体防御与对威胁性剌激真实认知相伴而生的焦虑的过程。在一个相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速示仪向被试呈现两种类型的单字:象苹果,舞蹈,孩子这类的中性词汇和象强奸、娼妓和阴茎这类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这些词汇首先用很快的速度呈现然后以逐渐放慢速度。记录下被试辨认出每个词的时间,并且记录下在对每个词进行反应时的汗腺活动(对紧张程度的测量)。这些记录表明被试要花费比认出中性词汇所需时间更长的时间来认出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并且对于带在情绪色彩的词汇来说在说出他们看到什么之前就表现出情绪反应的迹象。

  尽管存在着对此类研究的批评(比如,被试是否较早认出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但是又不愿把他们向实验者说出来),仍然有可观的证据表明人们能够在觉察范围之外进行选择性反应和对特定的情绪剌激进行抵制。

  另一个相关的研究线索叫做潜在意识心理动力激活。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要做的就是激发无意识愿望而又不使意识到这种愿望。实验的一般过程就是用速示仪向被试呈现与愿望有关的被期望能够减轻被试的威胁感和焦虑感的材料,然后观察期望的效果有没有出现。第一步,以低于意识认知阈限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以期能够激发无意识冲突从而增强心理困扰;第二步以同样方式呈现实验材料,则则期望能够消除无意识冲突从而减弱心理困扰。比如“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可能使某些被试感到心烦而“妈妈和我就是一个人”则可能解除被试的疑虑。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西尔弗曼和他的同事们谁论证了这种潜在意识心理动力激活是可以人为产生的。在新近的一个研究中这种方法被用来向女大学生呈现冲突增强性材料(“可爱的爸爸错了”)和冲突减弱性材料(“可爱的爸爸很不错”)。对于倾向于因性欲而发生心理冲突的被试,以不让人觉察的方式呈现的冲突增强性材料被发现干扰了对冲突激活之后呈现的文字材料的记忆。而对冲突减弱性材料和没有因性欲而发生心理冲突倾向的被试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使不同被试组产生烦恼和解脱的内容是预先在精神分析基础上进行过预测的并且这些实验效果只有剌激处于潜在意识或无意识水平上被知觉时才会发生。

  关于知觉防御和潜在意识心理动力激活的研究被某些研究者当作一种结论性实验证据来宣扬,这种证据支持那些心理动力的动机力量的重要性,而这些动机力量决定哪些东西“沉积”和“保持”在无意识中。另一个方面,这些实验研究经常方法学立场上的批评并且有时有些实验效果在其它实验情境中进行复制比较困难。

  过高估计无意识概念对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性是困难的,这涉到一个关于责任的道德难题,并且对于热中于严格而可控制实验研究的来说也是一个 困难问题。显然,对这一接受不仅只是承认存在着一些并没有被觉察到的我们的心理功能的方面。不仅如此,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概念意味着我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许是主要部分是被无意识力量所决定的,并且我们的大多数心理能量不是用来为无意识观念寻求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是被保留在无意识当中。无意识的概念也深植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其它方面。虽然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新的概念加了进来,但无意识的概念一直是整个理论框架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不管是不是精神分析学者,都会同意无意识过程对于我们关注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感受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新近的评论甚至认为“没有那个寻求对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学习和行为的心理学模式能够忽视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然而,仍然需要进行探索的是在觉察范围之外所保持的记忆和感受中的特定的动机和冲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所走过的是一条长路,当中采取的是弗洛依德所描述的朝向世界和科学的新方向的关键性步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能在弗洛依德所认为的无意识的重要程度上取得一致。

本我,自我和超我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人格的这部分结构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自豪感,自爱),对于坏的行为则给予惩罚(罪恶感,自卑感,意外事故)。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就是说,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

   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理论中第三个结构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本我论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来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依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用乔治•伯纳•肖的话来说,自我的发挥其功能时要“能够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

  自我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应地发展出知觉和认知的技巧,知觉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最好的。所有这些品质和本我的不切实际,不可改变,过分的品质是截然相反的。

  比起对无意识和本我工作方式的探究,弗洛依德对于自我功能的研究相对要弱一些。他把自我描述为一个虚弱的结构,一个服从于三个主人——本我,现实和超我——的可怜虫。可怜的自我困难地为这些主人服务并且必须协调三者的主张和要求。当中最有意思的的是自我与独断的本我之间的关系。

  人们或许可以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弗洛依德,1933年

  总而言之,弗洛依德的自我是有逻辑性的,有理性的,能够忍受紧张的,是人格的执行者,但它也是骑在本我这匹迅速的马匹上可怜的骑手,并且还被三个主人所控制。

  当弗洛依德开始比较重视自我在人格中的重要性时,已经是在他去世之前了。这种注意后来被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依德,以及一批在自我心理学旗号下进行工作的分析家所发展。在较早期的观点中,自我本身并没有能量,所以被迫带着本我到它想去的地方去。后来的观点则强调自我在冲突解决和适应中的重要性。这种看法为其它观点留下了空子,即个体不仅只是通过本我能量的释放来体验快感,也可能通过自我的免于冲突功能(conflict-free function)获得快感体验。

  根据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自我具有属于自己的能量来源并且从对环境的控制中获得快感。这一概念与R.W.怀特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有关。在对人格的描述中,这种观点越来越重视个体主动参与他们环境的方式和他们思想和知觉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仍然能被看作是在服务于本我及减少冲突,但现在的看法则认为其具有适应的功能及独立于其它功能的重要性。  了解理论中所使用概念的地位是重要的。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并且从未进行过明确的定义。例如,无意识有时用于对结构的讨论,而有时代表了推动在意识和行为中进行表达的的力量,有时则以用于描述精神现象的特性。此外,由于随着理论的发展,有些概念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从而造成概念的意义不够清晰,而且这种意义改变的确切性质也从没有被说明过(麦迪逊,1961年)。

  最后,现象的概念化应该使其清楚明确。虽然语言是生动而具体的,我们也必须避免把概念看作是真实的事情。在我们的内部并没有由一个“小人”控制其动力的能量工厂。我们并不“具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而是依据理论,人类行为所具有的特性能够以这样的结构观点进行概念化。想要很好地说明人格结构,这与包含于结构中的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将转而讨论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过程的观点。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